网站首页 > 糕点秘方> 文章内容

魔都海派糕点推荐录!老人私藏的上海味道!

※发布时间:2020-3-1 10:56:1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小资君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申江服务导报做新闻部主任。对吃,他以挑剔出名。如何评论美食,如何拍好美食,小资君没少在饭桌上受黄老师的指导。

  王家沙的调头糕,喜欢软糯,馅子料足;美新的八宝饭,食材新鲜,搭配得当;红宝石的奶油小方,吃起来过瘾有强烈满足感。

  “我在吃的领域游走两个极端:以一日三餐为基准的吃可以非常低标准,甚至可以让大脑屏蔽味蕾;以品味享受为基准的吃可以非常挑剔,甚至大脑都无法味蕾。”

  上海传统小吃点心里,我个人最喜欢双酿团,吃得最多的自然是乔家栅的,讲话,其实也是吃到有些审美疲劳的程度。

  最近乔家栅开了一家咖啡馆——乔咖啡,瞬间成为网红,而我倒真在网红店里找到了焕活双酿团的生机——乔咖啡的黑咖(别加糖)配双酿团,形而上的混搭是其次,真正的妙处是这两者的苦和甜正正好好达到一个味觉中和,几乎像量杯刻度一样准。

  提醒一下,目前乔家栅·乔咖啡这家店没有单卖双酿团,只有一款双酿团和金团等四种团子一起卖的盒装,一般店里推荐的是咖啡和蟹壳黄的组合,个人觉得这个组合的味觉中和就差很多了。

  上海的蝴蝶酥最名声在外的当然是国际饭店西饼屋的出品,无时无刻不在排队,但这盛况是他家在蝴蝶酥里不惜工本放黄油带来的奇香招徕的,而这个级别的黄油真的放到嘴里,其实是会腻的。

  我最近都只买泰康食品的蝴蝶酥,香味刚好,,不像国际饭店放黄油放到得失心那么重,更不用排队。

  凯司令开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家分店,这只奶油蛋筒外皮起酥的脆度从未失手过,奶油的甜度更是深得“少即是多”的奥义,非常神奇。

  我在几个购物网站上的ID都叫“白糖伦教糕”,这是一种广东顺德的特色名点。曾经有个广东的卖家看见我这个上海的ID叫这个名字大受,直接给我打了折。

  他可能不知道,上海开埠以后曾经涌入大量广东移民,广东文化在上海极其兴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白糖伦教糕在上海的广东人聚集区比如虹口随处都能买到。

  白糖伦教糕的口味好坏在于两个临界点。其一是酸度,虽是发酵的,但口味主体是清甜,酸味的必须在有和没有之间的那一点上,一旦确实能到酸味,那就是失败。第二个临界点是糕体的湿度控制,多一分水则烂,少一分水则木,都不好吃。

  我以为,目前上海最好吃的白糖伦教糕是正顺德菜餐厅——顺峰顺水的出品,他家的白糖伦教糕完完全全就拿捏在那两个临界点上,吃到流下两行的热泪。

  牛奶棚的掼奶油杯是小时候日想夜想的“零食”,只有在发生重大利好事件时,才会被允许买来吃一罐。那种奶香与甜腻久久不能忘记。

  我有只猫咪,一直去武胜那边洗澡,之前宠物店边上就有一家落寞的牛奶棚,每次去都会买一罐,可能味蕾发生了变化,感觉没小时候的那么香了。

  有一次偶然去长乐上的夜上海饭店吃饭,饭后甜点来一道老上海冰糕,吃完我就哭了。因为那是小时候外婆在夏天一直会做的一种食物,印象里配料是牛奶、鸡蛋和糖,冰箱里冰镇一晚上,雪糕杯里面还会有冰渣子,咬起来碎颗粒很香。

  外婆过世20多年,第一次又吃到这个味道,令我一时无法回神。后来,好几次只要想那个味道了,都会去饭店打包回家,就像把记忆也一并起来,好好存放。

  最早是在愚园那一家吃,小小的一盘,还冒着热气。桂花的香气应该是我最迷恋的一种,趁着热与温度,白色的糯米条糕上,桂花干也散着香。里面包裹的是豆沙,当吃完小笼喝完双档汤,再咬上一口条头糕,便是满足。

  刚才问沈爷今年八宝饭还有吗?答曰,木有了。伤感。朱姐私房菜的八宝饭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八宝饭,足足300克一只,我可以直接吃完。迷恋彩果条、瓜子仁和葡萄干裹着猪油糯米的味道,还有热热的豆沙,包裹起来的是对新年的满足。

  虽然现在减肥,还是时不时要去光顾一下红宝石的奶油小方,当然是冲着它的甜去的,甜让生活美好,但奶油小方的甜比较淡,有一种平淡生活的幸福感,很像在上海的生活:可以选择奢侈的享受,也可以品尝简单的满足。

  好几次去采访来上海工作的艺人,他们的酒店房间也摆着奶油小方,有的是粉丝作为上海特产送的,有的是他们到了上海就专门要找来吃的。而我也把奶油小方推荐给过很多各地来上海的朋友,让他们入坑。

  已经在生活了四十年的Linda跟我说起她童年在上海的生活:当时她的父亲招待的生意客户,在国际饭店上有一个固定的包间,常常摆着各色糕点,客户没来的时候,Linda就会被带着上去吃吃玩玩,一桌的美味糕点中就有脆甜的蝴蝶酥。

  看到黄柳霜上世纪30年代访沪的录影资料中,她从国际饭店的旋转门里走出来的画面,心里也会幻想:黄柳霜一定吃过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吧!蝴蝶酥不是什么复杂工艺的点心,但因为是国际饭店出品的,在心里就不一样了,它的背后是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凯司令的牛利因为有那种糖霜感觉的甜,不腻。外面的脆皮部分不硬,而且脆焦感强烈,一下子可以吃四只

  其实就是糯米粒捏的团子,里面是鲜肉和野菜,每年春天必尝。糯米粒外皮不像糯米粉外皮那么实,所以肉香会从里面透出来,而且咬下去,颗粒感很足。还有一包汤水,混合着野菜,味道交关好

  主要是同时有豆沙和黑洋沙两种味道,黑洋沙湿甜,豆沙干甜。一嘴下去,两种满足啊,说到这里馋了,就想去买了。

  作为上海郊区奉贤区人,年节上最喜欢的传统糕点是焋糕。焋是古代装米入甑的一种熏蒸方法,顾名思义,焋糕是一种蒸糕。

  传统焋糕为白色,多用豆沙、紫苏、芝麻等糖馅,夹杂着上海传统的红绿丝,如意喜庆又美味,是奉贤节庆婚宴的传统糕点美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奉贤当地很多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创意了粗粮杂粮的糕,比如用紫薯煮水揉粉做成紫色的焋糕,成了焋糕的最新颜值担当。

  对于云片糕的情怀,来自一手带大我的阿太(外曾祖母),就连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改过的微信名,也是已经过世多年的她的名字。小时候无论哪家亲戚来探望她,都会带上青饼(就是柿饼)和云片糕。老太太等亲戚们一回,就悄悄地掰一段云片糕塞给我。

  云片糕应该是江浙沪一带的传统美食,但的确是80后上海小囡的童年零嘴记忆之一了。传统好吃的云片糕色白如雪,片薄如纸,质地松软,吃在嘴里甜软不腻。

  长大后我吃到过的最好吃的云片糕是有个小区旁的摊位傅现做的云片糕,刀工极好,片得极薄,入口的口感就如小时候我的阿太偷偷塞给我的一模一样。可是小摊已无处寻。

  上海奉贤人过年都会“拜老祖”,祭拜的时候桌上除了老八样菜,还会有本地大圆子和麻花郎圆子。麻花郎圆子在奉贤本地更多的时候因其绿色也叫青龙圆子,刷菜油上笼蒸。

  麻花郎圆子是用本地俗称麻花郎草的泥糊菜为青汁原料所制,做出来的青团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有一股麻花郎草的诱人清香。尖头咸馅,圆形甜馅,年节讲究一点,更会在圆子表面做出各种好看的花色。

  每年清明做青团,在奉贤也是做麻花郎圆子,麻花郎青汁的青团做法技艺目前被列为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的上海传统。

  鹿园的这道油煎八宝饭,呈现的是稍显平薄的“姿态”,厨师将水灵灵的糯米煎到微微发黄,食客享用时,外层入口有脆米的口感,进而才是香糯和生炒豆沙的细腻。

  恰恰因为这款八宝饭“平薄”的厚度,让人可以轻轻一勺就享受到三种层层递进的口感,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

  如果想只选一家餐厅来品尝上海糕点,那么理想之选就是“玫瑰厅”,腰果苔条酥是我每次必点,香酥的起酥皮不油不干,咸香浓郁的海苔陷里除了腰果碎,偶尔还能吃到大颗粒的糖,完美的咸甜配比,让人吃出惊喜。

  偶然一次过纯真糕点,被小小的门面和硕长的队伍吸引。纯真糕点的糯米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海糕点,但是选择多,甜度低,无论是否喜欢甜食,在这里总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传统的双酿团和黑芝麻核桃夹心、咸香口味的咸蛋黄肉松团、醇厚奶香味的芋泥芝士……零零总总十几款口味,也是要好几个“回合”才能吃得过来。

  说实话,不知怎么定义海派糕点,但是好吃不好吃这件事情是不会搞不清楚的,所以还是可以认真推荐一下下哒。

  条状的糕点,有点像拿了一条小被子包住了一根豆沙,吃起来也很方便。一口咬下去,饼皮软糯不失韧劲的同时,豆沙的细幼口感甜而不腻。而且因为是条状的,所以和朋友分一根的时候也特别方便。

  桔红糕也是为数不多的,我喜欢的糯米制品之一。桔红糕的“桔”,是金桔;红,是一盒里面会拼几个红色的,红红白白很可爱的。不过也看到过宁波慈溪那边的那种把红色做在桔红糕中心的式样,也很好看。软糯不粘牙,而且也有些韧劲可以咬一下,一不小心就会吃掉大半盒子。

  咸咪咪甜津津,特别鲜,还有芝麻的香!苔条饼简直就是集合了各种美味元素的一种食物。好吃的苔条饼还可以剥开一层层吃,简直就是一种美味各种享受的方法。小时候最喜欢吃好了再舔舔粘了苔条粉的手指头,简直了。

  蝴蝶酥应该是我从小最喜欢的点心了,原因之一是“很大”,不管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吃,还是和家里人分着吃,都特别由存在感,不会一吃就没有了。另外就是虽然也是起酥的做法,但是不像可颂那样轻飘飘的,一口下去,酥脆的口感结束之后,小扎实的口感又上来了,特别丰富。

  从小到大都是肉食动物,但是绿杨邨的菜馒头绝对是可以开心地一口气吃上好几个的。绿杨邨的菜馒头,里面的菜馅料碧绿生青,一点都不会黄哈哈的,而且加了豆腐干,特别香。以前小时候夏天太热,家里大人不高兴烧饭的时候,就烧一锅子绿豆汤,然后买十几个菜馒头回来大家一起吃。

  说到蝴蝶酥,国际饭店西饼屋的出品自然是名气最大的,约莫10年前,每次过人民广场都要去排队买上一份,记住:要选大的蝴蝶酥,小的也就一般吧。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之所以好吃,在于他们家对黄油的要求以及不吝添加,酥皮松软且奶香回味十足。

  哈斗,可能是小时候的最爱,像个火炬/蛋筒一样的造型,可往往掏空了里面的奶油也就丢弃了外皮。南京西凯司令的哈斗,因为用动物奶油,在如今看来口感最为别致和复古。哦对了,凯司令的栗子蛋糕也是叫人念念不忘的。

  每逢年节,淮海中上的食品厂(哈氏)总是门庭若市。杏仁排是人气最高的王牌产品,厚厚的黄油派底和香气四溢的杏仁片,总是让人感到的幸福。

  还有一样海派糕点绕不开的:桃酥饼,是我外公生前的最爱。酥酥糯糯的口感,老少咸宜。玉素斋部的桃酥饼是如今家里的常备零食。

  这两天还收到夏朵十二篮的“品味老上海”糕点礼盒,里面的桃酥饼个头虽说小了好几圈,但真的是老上海的味道。

  从小到大最爱吃的中式糕点就是条头糕了。不过好吃的条头糕难找,要不太软,要不太韧,要不太硬。口感软糯恰到好处的条头糕,就只在“大方糕饼”吃到,糯米大米完美比例加上手打糕体,配上细腻的豆沙馅儿,老底子的好味道,连吃!

  糖年糕现在不太多见了,印象中都是小时候过年时,餐后的甜点,代表甜甜蜜蜜,吃不完的还可以切片第二天一早煎着吃。“大方糕饼”的糖年糕,糯性高,天然的米香浓郁,越嚼越香,还有咸桂花的味道,很优雅很有层次,秒回童年。

  雪白的糯米皮Q韧软糯不粘牙,豆沙馅绵密而不甜,轻轻一挤就溢了出来,撒上几粒嫩黄的桂花糖,让人食欲大增, 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味道。

  几家老字号糕饼店里,我们家一直是偏爱凯司令的,每次过都不会空手而归,妈妈喜欢绵软的牛利,我喜欢扎实的哈斗,偶尔还要加一杯的掼奶油……无论现在吃了多少高级西点,这些从小吃到大的亲切古早味都无法被替代。

  令人惊喜的新派蝴蝶酥,改良的不只是包装变可爱,口感也更细腻。薄如蝉翼的酥皮层层堆叠,抹上总统牌黄油,入口酥脆无比。撒上适量的白糖和黑白芝麻,甜度轻盈还增香,好吃得停不下来。

  我是个爱吃甜品的直男。成年后爱吃小蛋糕的原由就是小时候好吃的甜品实在太少了!相较于中式糕点,当时还是偏爱西式的多一点,什么掼奶油、拿破仑、别司忌、哈斗、小牛利这种统统都是我的菜。

  说到拿破仑和掼奶油,我应该最有发言权了,小时候哪有现在的小孩那么幸福,好吃的甜品满天飞,每个月能吃一次掼奶油对我来说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掼奶油我偏好凯司令的,甜度适中,拥有自然的奶油香气,口感顺滑绵密。如恰逢草莓上市的季节,在草莓上狠狠抹上一大坨掼奶油,可是我个人的绝密吃法。

  上海老底子的拿破仑可不是现在那种有着焦糖酥皮和香甜的卡仕达奶油组成的法式拿破仑,而是一咬就掉屑屑头,并洒满糖粉的廉价酥皮,里面且是硬到硌牙的麦淇淋奶油,我妈还会把拿破仑一分二,再用两片切片吐司夹着给我吃,一顿就管饱,一饱能顶一天饿,虽然现在想想这东西还蛮难入口的,但就是这份厚实且甜蜜的记忆味觉,让我倍感的亲切。

  哈斗和小牛利,虽然每家几乎都有,而我更中意牛奶棚的多一些,哈斗相当于一个大一点的长条型泡芙,拥有一层香脆的巧克力外皮,里面填充着奶油;小牛利由两片松软的蛋糕胚夹着奶油组成,两者吃口其实都比较轻盈,很适合配一杯手冲咖啡当下午茶享用。

  去静安面包房,我只会买一样东西,那就是白脱别司忌,白脱就是黄油(Butter),那别司忌就是Biscuit(饼干的意思),两个都是外来语,可是别司忌又只是烤得香脆的切片面包罢了,不明所以。

  这家的别司忌,黄油香气诱人,甜度和蓬松度掌控地很好,每次买还会挑那种烤得焦一点的,吃口更加香脆。唯一缺点就是一袋只有两片,往往会吃得不过瘾。

  由于本身不是上海人,其实平时比较少会往家里买糕点吃。因此吃得最多的一般都是在各家餐厅,饭后甜品夯几口,倒也满适口。

  鹿园一直是很喜欢的米其林餐厅,菜色惊艳就连糕点也令人惊艳,传统绿豆糕,鹿苑将绿豆泡发去壳后蒸熟细细打泥,入口绵柔细化,甜度做了调整因而也也不会齁甜。鹿园还会在绿豆糕内馅加入自家炒制的枣泥或冰糖燕窝,使口感更加丰富。

  另一家喜欢的餐厅晶采轩,每次去必点豆沙方糕,米糕外皮细腻粉糯,细嚼有米香,内馅的豆沙熬得浓郁带有颗粒口感,一定要趁热一口咬下才是最佳赏味方式。

  今年上海文化东方的中餐厅雍颐庭一口气换掉整本菜单,卢怿明师傅大做“海派”文章,更带来了一张二十余道上海点心与甜品的菜单:燕窝绿豆糕、薄荷豆泥条头糕、苔条腰果葫芦酥、蟹粉鲜肉月饼、枣泥酥饼都是一绝,在餐厅的雏菊厅用餐,还能近距离观赏每道点心的制作过程,十分有趣。矢野浩二老婆傅晶

  

关键词:上海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