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酿酒秘方> 文章内容

有钱人就可以活着不爽就当油腻文艺中年?

※发布时间:2018-1-6 18:19: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把“老底子”再往前推,那叫门风家世,那个讲究,大得去了!这么说吧,有些朝廷忽忽的传个三代四代会倒,但有些显赫家族,几百年下来,还能照样显赫。

  隋灭唐兴那当口,山河变色,但有户姓王的人家,照样是旺族大家,世代簪缨。在隋朝名气大,粉红无数,到了唐朝照样受重视,名声炫天。

  隋文帝时,这个王家出了个神童,叫王通,十五岁就名动京师,上殿与隋文帝对国策,让隋文帝以为是给他的股肱,后来当官不顺,就回家做学问,搞创作,他那个学问做的好大,被称为“孔丘”,同时他还治医术,跟着也出大名堂!

  据说,魏征、房玄龄都曾拜在他门下。王通后来有个孙子叫王勃,也被人称“神童”,后来写了《滕王阁序》,名满天下。

  王通有个弟弟叫王绩,跟王通一样打小聪明过人,也是年少成名,被称“神童”,他一手好诗文,当时就没人敢不服。

  虽然王通经常王绩,但王绩从来就没想靠哥的名气混社会,在江湖上甩的那一个硬气,全是硬实力、真功夫,差点叫人忘了他是名门之后。

  他这个人呢,越是傲骄,越是玻璃心,被人一整就灰溜溜跑回家去,心灰意冷,连家传的儒术都不深研,改而研究起易经和老庄来。

  接着唐朝成立,百废待兴,他一看机会来了,便兴冲冲地跑到长安,果然凭着名头在门下省谋了个官儿,干了没多时干不下去,就辞了官。

  没多久朝廷又调他去做官,他以为这回铁定会受重用,哪知朝廷想用的是他的名气,还是只要他做装点门面的配角。

  他好无奈,就申请到一个酒酿得特别好的焦革下面当“太乐丞”,不能让自己的才学经世致用,那就混一口好酒吧!

  谁知两年,这个善酿酒的焦革大人因病去世,王绩生无可恋,带着焦革的酿酒秘方,搬到“东皋”这地方(现安徽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名“东皋子”,过起了归隐田园的生活,他的这些经历,叫“三仕三隐”。

  当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被刘备三顾后,直接就上《隆中对》,作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伟大判断,明眼人稍一寻思当能知道,诸葛亮是身在隆中,心怀天下!

  今人谈五律,绕不开这首《野望》。但这首诗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它首先得是首好诗。很多人同时把这首诗作为唐代山水诗开篇之作,王绩也因此成为唐代山水诗开山人。

  但是,从第一句开始,诗人的心思根本就没放在山水和景色上。他的确是在望,望的也的确是田野,可是,他看到的田野季节是暮秋,时间是黄昏,秋天谷物归仓,黄昏农人归家,每棵树都染上秋色,群山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眼前归家的人们,看过去却没有一个是认识的,这样的田园,不是静美,而是凄美,诗人的心情,不是在欢悦地享受山水田园的安谧,反倒是这样的景色让他心生孤独、落寞和无奈。

  最后,他只能迎风长啸,心迹:我来了,我留下,无它,只是要做一个伯夷、叔齐那样的隐者,以采薇度日!

  诗写得真好,他的心事,也是一点也没瞒着。奇怪的是一千多年那么多人硬是没看出,王绩哪里是在隐居,他只是在找自己的归宿。

  当然,诸葛亮那种雄视天下的野心,他一点也没有,但对唐太这个当的,诗里却透出颇有些不满。

  因为,他诗中想做的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是为了不食周粟,他们饿死前唱的歌,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说,以暴臣替代,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这难道不是直指当时的唐太李世民吗?他心底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思想上彻底断绝了再次出山为官的念想。

  由此可见,王绩不是不喜欢当官,更不是不想当官,只是因为在唐朝那样的中,他不可能当官,并因此对唐太耿耿于怀。

  所以,在当时几乎普天下的诗人都跟在唐太的后面,顺着唐太的腔调写着唐太喜欢的宫体诗,把已经靡绯五百年的齐梁诗体又烘云托月地大张旗鼓时,王绩没有跟在这些诗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孤独地呆在远离长安的东皋,心怀不甘,又满是落寞惆怅地写自己的山水诗。

  除了写诗,王绩又安排家里的奴广种黄米,春秋两季自酿黄米酒,交了个叫仲长子的哑巴朋友,在他家附件建了座茅屋,每天去茅屋与仲长子对饮。

  朋友当上刺史,请他去讲礼乐,他不想耽搁了喝酒,便推托不去。王家富裕,任由王绩每天敞开肚皮喝,王绩也真能喝,连喝五斗都不醉,便给自己取了个名叫“五斗先生”。

  王绩注定是跟酒摽上了劲。喝酒不说,还写了一卷《酒红》,一卷《酒谱》,又仿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了一篇《醉乡记》。关于饮酒的诗,更是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这首《醉后》——

  好一个飘逸!据说,王绩的琴艺极其高超,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广为流传,为所赏。

  这样的好日子,看上去王绩的确过得很安逸。他不仅在诗风上追募陶渊明、谢眺,在日常行为作派上,也以陶渊明、阮籍、杜康为范,还建了座杜康祠,时常祭拜。

  首先,陶渊明很穷,很多时候穷到根本没钱买酒,王绩却很富,家里十多公顷田地,广有房产,奴仆成群,衣食无忧,完全不用担心吃了上顿还有没有下顿,自己有这么好一个家,又哪里会有陶渊明那种真正以自然、山水为家,穷且益坚的安然和淡然呢?

  其次,陶渊明是放着陶令不当直接回家,王绩新朝上任后两进两出,知道自己在混不下去才死的心。他不是不想当官,实在是当不了官才摆摆腔调的!

  好一个洒脱!连周公姬旦和先师孔丘都囿于执念了!而王绩却放下一切,如同日光、河水一般,圆转如意,自然而然。

  只是一个不小心,在最后关头露出了一点小马脚:“时取醉消愁”!身心都如此了,这个“愁”字又从何处生根,又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这梁公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房玄龄。他把思想工作都做到宰相那儿去了,像发展地下党一样想发展房玄龄加入他的隐士队伍。

  还好他联络的是房玄龄,还好当时的是唐太李世民,如果换一个宰相,换成另一个,你王绩脖子上的脑袋还能保得住吗?

  你王绩都是隐士了,万事,早已不须你萦怀牵挂,你为什么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天下注目的名相房玄龄写这样一首诗呢?

  贞观十八年,五十六岁的王绩身染重病,他自知不治,像陶渊明写《自祭文》一样,他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家人薄葬。

  王绩虽然没有在隐逸生涯中得到安逸快乐,但他特立独行的诗歌创作,却为初唐诗坛注入一股,为后来五律的确立扎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山水诗开辟了道。

  正如《唐才子传·王绩》所言:夫迹晦名彰,风高尘绝,岂不以有翰墨之妙,骚雅之奇美哉!文章为不朽之盛事也。

  

关键词:杜康酿酒秘方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