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酿酒秘方> 文章内容

酒香十里带你探秘江浙农村土法酿酒

※发布时间:2017-8-20 19:37: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早在千余年前,独爱田园生活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在诗句中,道出了秋冬必不可少的生活乐趣:赏菊和饮酒。饮酒当然要喝自酿的高粱酒了,口感轻柔浓郁,喝着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波许多人家都有自酿高粱酒的习惯,而今渐渐式微。近日,我带着相机走街串巷,

  12月的某个清晨,我踏着晨露,走在宁波镇海区澥浦镇岚山村的小道上。忽然,一阵清风扑面,吹来的不是青草的清香,而是美酒的醇香。酒香不怕巷子深,循着酒的香味,在村子弄堂深处的一个院子里,我找到了这酒香的源头。

  不大的院子里,放着三台酿酒用的炉子。炉膛里不时地探出火舌,的甑正冒着白色的热气,甑中的高粱,色泽红艳,颗粒饱满。伴随着醉人的酒香,蒸馏出来的高粱酒从管子里一滴一滴地流出来,闻着酒香就让人有了一丝醉意。

  今年68岁的岑文华是目前宁波镇海为数不多还在自酿高粱酒的人,和岑文华一起忙着的是来自宁波江北的酿酒师傅徐永明。“徐师傅祖籍绍兴上虞,家里三代都是酿酒师,手艺比我好多了,这几年我都请他过来,帮我一起酿酒,这些酿酒设备也是他带来的。”岑文华说,自己很多年没有酿酒了,酿酒的设备旧了,手艺也生疏了,只能请徐师傅过来帮忙协助酿酒。

  酿酒,江浙一带又称之为吊酒,而在宁波,自家酿的酒往往要比市场上买的酒更加香醇,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酿酒用的“药引”——白药了。

  “外面买的酒基本都是用酒曲发酵的,而我们宁波这边自己酿酒都是用白药,用白药酿的酒香气浓,口感好,不。”说着,岑文华从屋里端出一盘白药,他说,在农村有一种叫小蓼的植物,就是制作白药的材料。把小蓼的茎、叶、籽洗净捣碎后,把汁液与米粉搅拌搓成一个个小圆团,然后放在阴凉处。大约一星期后,圆团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色的绒毛,在经过晾晒干燥后就成了白药。

  每年清明后,岑文华就开始为酿酒作准备了。松土、播种、除草。“高粱一年能收两季,今天酿酒用的高粱是7月底收的第一季。”岑文华说,收割后的高粱要先晒干,然后将高粱米蒸煮至裂口,再放到大缸里,加入适量的白药,发酵约两个月后,就可以蒸馏出泉水般清澈的高粱酒了。

  在院子的一间小屋里,我看到了三个表面布满细小裂纹的大缸,极具年代感,这是岑文华高粱发酵用的容器,是他父亲留下来的。发酵最难就是温度的控制,28℃—30℃是发酵的最佳温度。“发酵的时候要经常关注大缸里的温度变化。温度高了要通风散热,温度低了要保温。有一年发酵的时候,天气太热,我没有及时散热,导致三大缸的高粱全废了,一整年都白忙活了。”一提起曾经酿酒的失败经历,岑文华一阵叹息。

  从高粱米,变成高粱酒,看似简单的固液,却要花费岑文华大半年的时间,而其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会让他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

  “以前我父亲也是酿酒的,那时候为了生活,我就跟着父亲学酿酒,我的手艺都是他传授给我的。”岑文华告诉我说,二十年多前,他承包了一些地种高粱,然后酿酒出售,但随着年纪增大,加上自酿酒市场不景气,后来就不再从事酿酒一行了。

  虽然停了十多年,但岑文华的心里却一直没有放下酿酒。“从小学的手艺,怎么能说忘就忘,好歹也是父亲传给我的。不酿酒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前几年,村里有户人家刚好有一亩空地,岑文华二话没说就租了下来,又种起了高粱。“你看,这片高粱地就是我种的,这是第二季,到月底就能收割了。”这几年。岑文华每年只种一亩地的高粱,然后酿成高粱酒,送给亲戚朋友和村里人喝,他说,现在酿酒纯粹是因为喜欢,只要别人喝得高兴,自己就特别有成就感。

  在聊天过程中,岑文华时常提到自己早已过世的父亲,隐约中我能够感受到,他的酿酒情中还深藏着对父亲的缅怀。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